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
运城鼓楼——百年河东,百年见证【新元素 •  专题】砖瓦 · 印记



鼓楼伴随着运城走过了风风雨雨,历经了多少的春夏秋冬。

如今的鼓楼只留下最后一段的残垣被保护起来,

这不仅仅是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遗物,

也是保护着我们心中那些过去的记忆。

钟楼作为运城的“镇城之宝”,记录着运城沧海桑田的历史,铭刻着运城人的悲怜与骄傲。

从70年前的钟楼照片中,人们可以看到其当年的雄姿。当年,从这里往北到现在的二郎庙就算是出了城;南行到现在的南环路,那里就是过去的城墙;面向太阳朝东走,现在的清真寺以东就是城外;西边运城洗涤剂厂门前的那条路就是城边。城里道路的长短也都是以钟楼为起点丈量的。地面的钟楼被毁后,后人在大钟下方中心处,埋下了一个竖起的碾麦碌碡,碌碡中间的铁圈就是钟楼的底,这个底也成为运城的一个坐标轴,以至于后来的七里岗、八里铺、北相、安邑等地就依据其来测距离、称名号。围绕着碌碡一圈80厘米以内都是用鹅卵石铺成的,外边用青砖铺成了一个直径25米的广场,周围的建筑也是以扇形围绕着这个广场建设的,如光明饭店、钟楼副食店、西街口的茶叶店等。逢年过节,这里有吹糖人的、卖气球的、卖糖瓜的,引来了无数穿着新衣的小孩子嬉戏玩耍。由此可见,有了当初钟楼广场的前瞻性,才有后来河东广场和南风广场的开阔性。由此说来,最早的钟楼底广场起码要比大城市开始大规模修建广场早60年!

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,钟楼底地区十分繁华。一个百货大楼(后来的东风商场、现在的工商银行)就是全运城人的“衣食中心”。那时候,谁要是到运城没有来过钟楼底,就和到北京没有去过王府井一样遗憾……

记得,原百货大楼门前南北向街道是用砖铺就的,稍南是由各条街道汇成的一个小广场,中心用鹅卵石嵌成一个硕大的圆。据说,那里就是原钟楼的所在地。平素,钟楼底的店铺门前常有钉鞋和修自行车的,生意倒还可以,遇有补锅的匠人,周围便“叮叮当当”,响个不停。那娴熟的技艺炉火纯青,常使人不由得驻足观看。到了晚上,钟楼底灯火闪耀,各种小吃点缀其间,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气息,让馋嘴的人还有些难耐。书摊前总聚集着不少人,矮矮的长凳可不是留人久坐的,借上一本看它十天半个月,也花不了你多少钱。偶尔,在昏黄的路灯下,你还会看到被熏黑了脸的小伙子摇着苞米花,有不少孩子闱着观看。当苞米要出锅时,大家都躲得远远的,随着一声巨响,一个个便涌上前抢着从铁笼子里撒落出来的苞米花,嘴不停地咀嚼着“战利品”,还不时地议论着刚出锅的味道。


要说钟楼底,就不能不提它的过年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那时,人们的家里都没有电视机,更不用说看春节联欢晚会了。初一一大早,孩子们吃过饺子,穿上新衣裳,兜里揣着父母给的几个压岁钱,欣然地放着“小钢炮”,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钟楼底。这里有不少民间艺人卖“耍货”,有糖人、风车、响鸟和玻璃梆,还有口子上绑个一寸的哨子,吹起后“哇哇”作响的气球。那种用泥巴和硬纸糊的玩意,绘上滑稽可人的动物脸形,头上再插上粉粉的小绒毛,摇起木棍“嘎嘎嘎”,听起来就像是人在发笑……这些东西,仿佛是春的使者,没有它们这大过年的就少了一种节日的气氛。所以,就连那些走亲访友的大人路过此地,也免不了要买上一二送给孩子们玩,图的是个喜庆。这些“耍货”平日里难以见得着,就是花钱在商店里也买不到,只有到了春节才一个个粉墨登场,把节日的钟楼底点缀的年味十足。

2009年冬天,在运城市区解放南路拓宽改造工程中有一项重大举措,那就是拆除钟楼巷,重建一个大型高标准的居民小区,这无疑让许多居住在破旧低矮房屋内的人们心生欢喜。但真正要搬出这几代人居住、生活过的祖屋,他们的内心也有着些许惆怅和依依不舍。这不仅因为他们的生活即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,还因为他们了解钟楼在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,更是因为他们那难以割舍的故居情怀和对这里的永久记忆。

钟楼及钟楼底地区,是运城市区的“文化之根”,运城历史悠久的盐文化在此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

山西设计|新元素设计|运城画册设计|VI设计|LOGO设计|名片设计|UI设计|广告设计|产品设计 运城新元素设计 新元素杂志